开云官方入口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高端访谈>> 内容

童晓光:唯责任与热爱不可辜负

来源: | 日期:2023-5-22 10:18:30 | 访问:次 | 字号:

记者:上世纪八十年代,童晓光院士提出“走出去”,利用国外油气资源的能源战略思路。请您介绍一下童院士这个思想是在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下产生的,当时“走出去”面临怎样的挑战?

窦立荣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执行董事、院长、党委委员,中国石油国际勘探开发有限公司党委委员、总地质师

从1963年我国把贫油帽子甩掉之后,国内原油产量日益增长,1978年达到1亿吨。到了80年代,天然气产量也开始逐渐增加。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后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油气需求量超过了油气增长量。在这种情况下,童院士预测国内油气资源将会短缺。他超前提出了“走出去”利用国外油气资源的发展思路。当时,他一边负责国内对外的区块招标,吸引更多的开云网页版在线登录网站官网到中国来投资;一边带队到美国去推荐中国的油气区块。1992年,党中央提出“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战略决策。1993年,童院士被任命为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国际勘探开发合作局副局长兼总地质师,负责国际化经营的地质工作,开始了中国石油海外建功的创业
之旅。

中国石油“走出去”跨国勘探,困难重重。遇到的第一个挑战便是起步晚、无经验。西方大油公司从20世纪初开始,便以商业获益为目的,在全球范围找油找气。比如,壳牌、BP,从诞生开始就是全球布局。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我国的油气年产量只有12万吨,大量依靠外国的成品油进口。后来,发现了大庆油田,实现了能源自给自足。上世纪80年代,中国石油由政府部门改组为企业化运作。企业应该遵循的经济规律就是效益最大化。企业要盈利、要挣钱,在这方面中国石油在海外投资油气勘探开发方面无任何经验可谈。

第二个挑战是环境陌生,没有资料。比如说勘探某个区块,对方就给画个范围,没有任何地质构造、地下资源分布等相关资料,全凭自己现场勘察,或通过其他相似地块的类比进行判断。海外石油合同勘探期一般都是3—5年,对于开云网页版在线登录网站官网来说,没有油气发现就必须退出区块,之前的所有投资都会沉没。中国石油队伍要在陌生的社会环境、投资环境和地下环境里,短时间内实现勘探创新,在前人没有找到油的地方找到油,难度可想而知。

第三个挑战是承担的社会责任。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石油企业签订的石油合同,代表着中国形象。所以,走出国门的石油队伍要处理好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两者之间的关系,在保证乙方的经济效益同时,还要和资源国政府实现双赢。

记者:都说童院士是地质学家,也是战略家,他的油气勘探理论在海外区块的勘探评价中起到了指导和方向性作用,在苏丹1/2/4区块项目中,他利用陆相成油理论找到上亿吨的大油田。请您介绍一下相关情况。

窦立荣: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至八十年代,美国雪佛龙公司、英国壳牌公司等西方开云网页版在线登录网站官网都在苏丹勘探找油,直至1989年苏丹发生政变,便撤离了。1995年苏丹总统巴希尔访华,希望中国帮助找油。童院士带领专家组对苏丹石油地质条件进行评价,同年9月,中国石油获得苏丹穆格莱徳盆地6区块的石油开采权,这拉开了中苏石油合作的序幕。1997年,中国石油通过竞标,获得了1/2/4区项目;随后,又相继竞标获得3/7区、15区、13区项目。

童院士把自己独特的油气勘探理论在非洲发挥得淋漓尽致。雪佛龙公司曾在1/2/4区块找到两个油田,因周边环境影响,未曾评估商业价值便放弃了。苏丹的盆地性质和渤海湾盆地相像,同为陆相裂谷盆地。当时,作为中国石油勘探开发公司副总经理兼总地质师的童院士,运用辽河油田和渤海湾盆地勘探时积累的陆相盆地理论、技术和经验,对勘探研究的方向进行了准确把握。中方在短时间内,找到8亿吨的油气储量,是原来西方开云网页版在线登录网站官网发现的好几倍。2003年之后,这里又陆续发现一系列储量,发现石油的成本比较低,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随着苏丹项目的顺利进行,中国石油油气勘探进入了非洲的阿尔及利亚、突尼斯等国家。海外勘探与国内勘探最大的区别是,必须在几年内以最快的速度找到规模油田,考验的是研究精准性。在这方面,童院士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他站在整个盆地,甚至北非、中非的区域背景,来勘探与研究地质问题。比如研究穆格莱德盆地时,他要求研究人员采集两条穿过整个盆地的地震长线,目的就是搞清盆地结构,结构搞清楚了,就基本把勘探方向搞清楚了。因此说童院士不仅是地质学家,还是战略家。

记者:当年刚出国门的中国石油人面对重重困难,不气馁,鼓干劲,积累经验,蓄力待发。请您回顾一下童院士是如何带领团队成功拿下哈萨克斯坦阿克纠宾油气公司项目的?

张兴中国石油国际勘探开发有限公司原高级副总经理

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石油走出国门进行跨国油气勘探开发,可谓困难重重。童院士带领团队坚定信心,一方面利用秘鲁、泰国等小型开发项目锻炼人才队伍,积累经验;一方面全面梳理全球油气资源的分布情况,分国家分盆地进行系统研究,编写了《世界石油勘探开发图集》等专著,为之后的跨国油气勘探开发做好准备。

1997年,哈萨克斯坦阿克纠宾油气公司项目面向全球招标。当时,阿克纠宾油田的产量是260万吨。童院士带领的团队有了前期充分的准备和积累,认为这里最高产量可达580万吨。后来,油田的高峰产量达到582万吨,应验了童院士的精准预测。

当时,童院士仅用10天时间,就完成了阿克纠宾项目的评价工作。投标成功,为国家赢得一个石油地质储量6亿吨、天然气地质储量2000亿立方米的大油气田。时至今日,这仍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效益最好的海外油气田之一。阿克纠宾项目的成功,大大提振了中国石油人跨国油气勘探开发的信心。

记者:当年中国石油投标苏丹1/2/4区块时,法国道达尔公司认为中国石油不可能运作好苏丹的项目。一年零10个月后,中国石油成功拿下苏丹项目,有了良好的勘探前景,道达尔公司又发表言论,认为除了中国石油没有人能够拿下苏丹这样的项目。这是为什么?

张兴:这是因为中国石油的海外创业实践,使西方人看到和感受到了中国人的力量和实力,中国人说到做到、不畏艰苦、克服万难的坚强意志。

曾有多家国际大牌开云网页版在线登录网站官网在苏丹1/2/4区块工作了17年,却没有建成石油工业的完整体系,而中国石油在短时间内建成了。这取决于中国人尊重历史、尊重实践的品质与作为,及其所具有的石油勘探开发、工程建设上下游一体化建设能力的综合优势。

我们在海外勘探讲求的是双赢。每到一个国家,能得到第三世界人民的大力支持、理解和拥戴,形成一个伙伴关系加亲密的兄弟关系。所以,我们才能够拥有现在在海外“一带一路”的和谐、合作、高质量发展的局面。
苏丹地处非洲撒哈拉大沙漠,生活条件非常恶劣。没有青菜,没有最起码、最基本的饮食、住宿和生活条件,连做菜的调料都是从国内带过去。生活的自给自足也是海外勘探工作的重要内容。中国石油人创造了海外自力更生的“上下游一体化”,种菜、养猪、养鸡、做饭……那时童院士跟我们一起做饭,面对原生态的世界,我们所面对的现实只有创新、改变和建设这一种选择,大科学家到了海外,也变得无所不会了。

记者:中国石油在苏丹在非洲经营开发多年,硕果累累,也因此拥有了良好的国际影响力,带动了国内外相关的经济发展。童院士作为这项事业的领头人,您如何评价他的贡献?

张兴:苏丹项目让中国石油集团乃至中国石油行业在海外建成了第一个千万吨级大油田。项目的成功,振奋人心、鼓舞士气。苏丹举国上下欢欣鼓舞,苏丹人民从此不仅有了自己的石油工业,生产的原油及其化工产品还能出口。千万吨级大油田的出现,为苏丹带来了石油工业上中下游配套设施的建设,也带动了中国国内产业链的发展。中资的风能、电能、矿业等企业,形成了以石油投资为龙头的连带产业链,受到了第三世界人民的欢迎。中国石油的“走出去”是个成功案例。成功的基础需要一个优秀的团队和一个能为国家担当作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带头人。童院士就是这个优秀团队的主要推动者、引领者、组织者和责任者。

记者:在塔里木油田工作期间,您与童院士存在着时空交集,他那时给您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肖坤叶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非洲研究所所长、副书记

1989年,童院士主动请缨参加塔里木石油会战,被任命为塔里木勘探开发指挥部总地质师。几年之后我也参加了塔里木石油会战。虽然我们不相识,但我久闻他大名,对他非常钦佩。塔里木油田有着地温梯度低、油藏埋深大、地质构造复杂等特点。童院士细致地进行了盆地油气分布规律和勘探方向研究,创造性地提出塔里木盆地具有叠合复合性质,确定了油气分布规律和勘探方向。这项研究获得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为塔里木石油会战以及后续的勘探开发提供了方向性指导。

记者:塔里木之后,您与童院士在苏丹项目中成为同事,他给您留下过哪些深刻的印象?

肖坤叶:1996年,我和童院士在苏丹相逢,随之以后的非洲勘探项目都在一起工作。比如苏丹的1/2/4区、6区、南苏丹3/7区,还有莫桑比克、尼日利亚、突尼斯、利比亚、尼日尔、乍得等等。多年的工作中,他不惧困难、创新开拓的精神,深深影响和激励着我。

有一年,我们接到任务,去收购吉尔吉斯斯坦国家开云网页版在线登录网站官网。做海外项目,出差是很辛苦的事。我们来到吉尔吉斯斯坦,刚一落脚,童院士就要听相关情况汇报、看地质资料。那资料图有的要几米长,只能挂在墙上。67岁的童院士爬上桌子,站在桌子上看。吃完晚饭,大家也不休息,继续讨论相关问题。第二天,童院士拿上地质锤,带着我们去看地质露头。童院士说,做科研的人,一定要从基础入手、从资料出发。
上个世纪苏丹条件非常差。我第一次去的时候,街上基本没有新车。天气特别热,还有马来热、疟疾等传染病,在南苏丹,还有反政府武装时而发生战乱。童院士带领我们,凭着“我为祖国献石油”的信念,在艰苦的环境下坚持工作。地处迈卢特盆地的南苏丹3/7区,是我国海外第一个完整盆地的油气勘探项目。刚开始,我们也走了一些弯路。童院士带领我们创新研究思路,重新做盆地区域研究,找着了第三系主力成藏组合,建立被动裂谷盆地的地质模式和成藏模式,发现了世界级的法鲁杰油田,油气储量在当年全球油气大发现中排在前50以内。

记者:您觉得童院士是怎样的一个人?与他共事这些年的经历是否对您日后的工作有帮助?

肖坤叶:童院士是一位知名科学家,有着虚怀若谷的胸怀。每当大家对某一个问题有争议时,他会耐心听完不同声音的解释,以理服人。记得有一次,在研究一个海外项目可行性时,多个研究团队和大多数人都认为那是一个礁体,可能有大油藏。当时,我坚决不同意这个设想。因为我根据广泛的调研分析,那个时期在大西洋是不存在造礁环境。经过多次的交流和沟通,童院士采纳了我的意见,毅然放弃了这个区块。之后,其他油公司进入该区块,也是无果而返。

对待同事,童院士大度包容,对待工作,童院士肩负责任,有着独特的自信和坚持。有一年,一个区块到了最后拍板购买阶段。童院士根据多年的经验和对油气勘探资料的分析,坚持放弃。那次,我在出差间隙问童院士:“您怎就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把这个项目给否了?”他说:“资源不落实,没有资源就是海外投资的最大风险。”他这种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一直深深影响着我。多年后证实,童院士的分析是对的,就是这最后的一票否决,避免了国家巨额
损失。

在与童院士共事期间,我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个人的地质勘探理念也发生了变化,看问题的角度和格局更加广阔。比如,海外区块的勘探期最长也就10年。在这样的时间压力下,我们该如何应对?记得在与童院士讨论时,他自信地说:“核心理念就是用最短的时间发现盆地或者合同区块中最大的油田,只有这样,海外勘探才有效益。”
记者:作为和童院士一起工作过的同事,能否谈谈童院士提出国际石油勘探开发战略思想背后的故事?

田作基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美洲研究所书记、副所长

童院士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了利用国外油气资源进行跨国勘探开发的倡议。应该说,童院士是我国最早提出中国油公司进行跨国油气勘探开发战略的石油专家。他特别善于学习,阅读大量国内外文献,这大大提高了他的思维能力和思考深度。他很早就开始进行全球石油地质和油气资源的研究,撰写的相关著作对中国石油加快“走出去”步伐,在非洲、南美、亚太和中亚-俄罗斯地区获得一系列油气勘探开发项目,都起到了积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2000年前后,童院士基于利用国外油气资源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跨国勘探的可能性、难点和风险,世界各地油气地质条件和资源潜力,以及不同国家合同条款和投资环境的分析,系统提出了21世纪初中国油公司进行跨国油气勘探开发的十二个战略问题。直到今天,中国的跨国油气勘探开发,也都是按照这个思路和思想进行的。

记者:作为一名在石油地质研究和海外油气勘探开发领域硕果累累的石油大家,童院士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著作和宝贵的学术思想,您作为他正式退出管理岗位之后所带的第一位博士后,请简要介绍一下童院士的主要学术经历及所取得的成就。

温志新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油气资源勘探所所长、副书记

我认为童院士到目前为止60多年的学术生涯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64年—1986年,可谓是赤子之心奔关东,谱写了渤海湾裂谷盆地复式油气聚集理论之华美乐章。他1964年从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被“铁人精神”所吸引自愿前往大庆油田,1965年因工作需要负责渤海湾盆地辽河凹陷的勘探工作。1978年,主持完成了辽河断陷石油地质特征及油气分布规律研究,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0年,主导了辽河曙光古潜山油田发现,获石油部油田发现奖;1983年,负责完成中国东部陆相盆地地质岩性油藏分布规律及远景预测研究,获石油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985年,作为主要人员,完成渤海湾盆地复式油气聚集区(带)勘探理论与实践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986年国家人事部授予“国家中青年突出贡献专家”称号。

他学术的第二阶段是1987年—1992年,可谓是意气风发进沙漠,揭开了我国西部叠合盆地纵向发育不同成藏组合的神秘面纱。从1985年到1989年,他负责全国板块构造演化及沉积盆地分布研究,提出了叠合盆地的概念,组织完成了台参1井和陕参1井两口探井的钻探,前者揭开了吐哈油田勘探的序幕,后者打开了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天然气勘探新领域。1989年,童老师作为塔里木石油勘探开发指挥部总地质师和地质研究大队长、党总支书记,在短短的三年时间内,领导完成了“塔里木叠合型前陆盆地油气分布规律和勘探方向”的研究,在石炭系和三叠系不同的成藏组合中,均发现了大型油气田,获得了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1991年,被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授予“石油工业有突出贡献科技专家”称号。

童院士学术的第三阶段是1993年—2005年,可谓耳顺之年闯海外,作为中国石油海外第一人,为我国国家能源安全开辟出一条新道路。作为首位建议“走出去”利用国外油气资源的战略家,他当时被任命为刚成立的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国际勘探开发合作局副局长兼总地质师,带领团队先后完成国外600多个新项目的技术经济评价,成功获取并指导了国外50多个项目的国际化经营工作,为建成权益产量五千万吨的“海外大庆”做出了突出贡献。其中,2003年,主持完成的“苏丹Muglad 盆地1/2/4区高效期探技术与实践”,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同年获孙越崎能源大奖;2005年,主持完成的“迈卢特盆地快速发现天油田配套技术与实践”,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同年获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和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2006年至今,是童院士学术生涯的第四阶段,可谓是老骥伏枥览全球,为海外油气合作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作为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十一五”到十二五“两个阶段的项目长,自主评价了全球425个盆地1041个成藏组合的全球常规、非常规油气资源潜力,为成功获取海外47个项目提供了技术支撑,为实现海外权益产量1亿吨当量作出了重要贡献。2018年,他主持完成的“全球油气资源首轮自主系统评价关键技术与重大新项目优选突破”,获中国石油集团公司科技进步一等奖。

记者:童院士是您的硕士指导教师,在多年的工作学习过程中,他哪些品德对您印象最深,对您今后事业的发展有什么帮助?

牛嘉玉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生产运营研究所所长

童院士给我最深的印象是他注重基础工作量、求真求实的学术研究态度。1966年,童院士来到辽河油田,通过地质构造分析,战略性地提出把勘探重点转移到西部洼陷的建议,为辽河勘探打开了新局面。当时,童院士在通过观察岩心和录井资料,发现有一颗荧光显示。许多在场人员,认为单凭这一点,是不可能发现古潜山油藏。但童院士通过区域对比、研究和严谨分析,坚定信心,坚持继续钻进,打下了辽河油田第一口探井,发现了曙光古潜山油田。这个油田的油气产量至今在辽河油田依然占有相当大比例。童院士在辽河油田工作12年间,陆续完成了《辽河坳陷石油地质特征和油气分部规律》报告。
1979年,童院士调入北京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工作。之后的10年里,他结合辽河油田工作经验,参与完成了“渤海湾盆地复式油气聚集区(带)勘探理论与实践研究”;完成了“中国东部陆相盆地地层岩性油藏分布规律及远景预测研究”,参与了台参1井、陕参1井地质设计审核和现场技术指导工作,为石油事业作出重要贡献。

童院士在学术上求真求实、在工作中献身石油事业,勇于拼搏的精神,深深影响和激励着我。我在写硕士论文时,他要求我一定要到现场收集资料。我在中国东部跑了七八个油田,进行了大量的样品收集和样品分析,最后以优秀成绩完成硕士论文答辩,也为今后工作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我的第一个研究成果,是全国稠油和油砂资源的地质评价和富集带优选。我的研究也是首次系统地进行全国稠油资源评价,对后期的资源勘探和开发,具有一定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在研究中,童院士提出要把贴近生产需求和理论层次作为切入点,提高对非构造油气藏的评价。在童院士指导下,我作为国家“十一五”“十二五”期间的课题负责人,对中国东部的非构造油气藏进行评价,均取得良好成效。

记者:您与童院士一起从事海外项目工作20多年,请问您在童院士身上学到了什么?期间有没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事情?

田作基:我从2000年开始跟随童院士从事海外石油地质研究与勘探工作,至今已有20多个年头,足迹踏遍非洲、中亚和美洲地区十多个国家,可以说,童院士是我从事海外勘探事业工作的领路人。在童院士的领导和指导下,我这些年参加过的项目有:苏丹1/2/4区项目、3/7区项目、6区项目,哈萨克 PK项目,美洲厄瓜多尔安第斯项目、秘鲁项目、巴西项目等,还有非洲、中亚、美洲、蒙古等新项目评价,以及全球常规油气资源评价项目。
童院士在工作中的无私奉献、严谨认真和以身作则,对我印象最为深刻。每到一处项目所在地或新项目评价资料室,我都亲眼所见童院士不顾车马劳顿、身心疲惫,马上开始查看资料、听取技术汇报,了解地质情况。他就跟我们一起研究地震剖面和测井剖面,询问解释理由是什么。同样的资料,我们的解释内容不一样,他就给我们讲解原理、分析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帮助我们找到正确的思考方向。实际上,每一次资料解释过程,就是一次再学习再提高。在他身上,我不仅学到了专业知识和思维方式,还学到了做事的态度和开阔了视野。不光是我,我们有一批人,不是他的学生,胜似他的学生。

记者:您作为童院士曾经的科研助手,以及“全球剩余油气资源研究及油气资产快速评价技术”重大科技专项课题组的核心成员,请给大家介绍一下童院士领衔开展这一重大专项研究的意义和所取得的成果。

王兆明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油气资源勘探研究所企业技术专家

合理有效利用国外油气资源是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必由之路。主要面临四大难题:一是如何揭示全球油气资源形成与富集的地质规律;二是如何客观评价全球油气资源并对其空间分布准确定位;三是如何实现油气资产“优、准、快”评价;四是如何自主构建安全可靠的全球油气资源信息系统。为此,国家和中国石油集团自2008年以来持续设立“全球剩余油气资源研究及油气资产快速评价技术”重大科技专项开展研究,在童院士的主导下,历时10年,取得了一系列理论技术突破及重大应用实效:

一是创新古板块位置上原型盆地、岩相古地理与成藏要素重建技术,对油气进行溯源定位,总结了全球油气富集规律,明确了未来勘探开发重点方向。首次完成全球13个地质时期原型盆地、岩相古地理及油气成藏要素在古板块位置上的重建与工业化制图,揭示了全球板块2个演化旋回与原型盆地、岩相古地理发育的时空关系及其对成藏要素和油气富集的控制作用,实现对油气“溯源定位”,明确了全球油气富集的重点地区、盆地和层系,超前优选了18个富油气盆地群和重点领域,有效指导了海外勘探新项目获取,在巴西、东非等多个地区得到勘探证实。

二是创建了以“成藏组合”为单元的油气资源评价技术体系,实现对全球油气资源空间分布的定量评价,指导勘探取得重大发现。创建11个地区已知油气田储量增长模型,发明“GIS空间图形插值法”,完成海外425个盆地1041个“成藏组合”常规待发现油气、7类非常规油气资源潜力与空间分布定量评价,新识别出126个成藏组合。系统评价了已发现的28000个油气田未来储量增长潜力。评价范围、资源类型、精度均超越国际同行。

三是创立了资源、经济和风险评估于一体的海外油气资产快速评价技术体系,支撑了海外油气资源的规模化利用。建立了涵盖非常规、深海等特殊类型油气资产的储量、产能、投资和经济性等27项量化评价指标与模型库,优选风险指标和评估模型,实现海外新项目全周期风险定量化评价,成为中国油公司获取海外优质资产的核心技术。

四是国内首次建成集数据、资源评价、制图、数据挖掘于一体的“全球油气资源信息系统”,为国家提供了安全可靠的全球油气资源大数据平台。创新多源数据融合建库技术,构建形成油气资源评价软件和协同研究平台,标志性产品“全球油气资源信息系统2.0版”包涵了全球油气资源评价、新项目评价、勘探生产等数据,奠定了海外油气业务拓展的坚强基石。

记者:您眼中的童晓光院士,是怎样的一个人?

张兴:童院士在事业上所取得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面对成功与欢呼,童院士平淡处之,成功不过是他对地下油藏正确认识的印证。在我的眼里,他以平凡人的身份和平凡的心态,以一种无私奉献的人生和作为,最终干出不平凡的辉煌事业。(记者:唐大麟?胡玮斐)

  • 开云官方入口2024年—版权所有
  • Email:397438663@qq.com.cn | 管理员QQ:397438663 | 最佳分辨率:1920px * 1080px 以上 | 京ICP备05050779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764 |门户地址
  •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