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天然气集负碳排放、有机废弃资源化以及发展乡村振兴产业等功能于一身,对绿色低碳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近日召开的2023年沼气及生物天然气行业发展研讨会上,与会专家指出,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生物天然气发展有向好的趋势,但在政策支持、市场机制、商业模式等方面,并没有跟上产业的转型升级。
迎来新变化
“如今,农村沼气呈现出新趋势——部分沼气及生物天然气工程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实现了扭亏为盈。”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总站总农艺师李惠斌结合自己的调研经历说,“可以说,即将迎来曙光。”
近年来,随着养殖业规模化发展,农村城镇化步伐加快,农村沼气建设环境得到极大改变。李惠斌表示,总体来看,呈现出“三化”趋势:“一是沼气工程的大型化,现在逐步朝着大型化、规模化、社会化方向发展,许多农业、能源、环保等领域的企业进入该行业投资建设;二是原料多元化,包括畜禽粪污秸秆、餐厨垃圾等加工废弃物,还有一些地方建成了城乡有机废弃物的存储设施;三是功能的综合化,以前是以环保为主,现在逐步向能源、生态过度。”
在技术上,我国生物天然气也出现了一些新变化。与会专家表示,首先是从湿发酵向干发酵技术转变。“受技术成熟度的影响,已建成的生物天然气项目多以湿发酵为主,但受沼液处理问题的影响,以及国内外干发酵技术的逐步成熟,原料干发酵、半干发酵技术已在多个项目上成功实现应用。”
另一趋势是由中温发酵技术向中温、高温发酵技术并存。由于中温发酵技术加热量小、发酵罐散热量较少,反应和性能较为稳定,可靠性高,已建项目多采用单一中温发酵技术实现产气目的。“随着高温发酵技术的逐步成熟,产甲烷率的逐步提升,高温发酵技术也在行业内实现成功应用。”
经济性是制约
多位与会人士表示,我国生物天然气发展近10年,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规模较小,还没有形成完善的政策及产业标准体系,市场也缺乏成熟的可复制推广的商业模式。
吉林省农科院农村能源与生态研究所所长崔彦如告诉《中国能源报》记者:“我国生物天然气产业有望形成万亿元市场投资规模,行业发展空间巨大。但目前看,我国生物天然气政策不持续,试点效果不明显,产业链过长,产品效益低,使投资者望而却步。”
有专家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在生物天然气项目建设投资中,设备投资占比高达50%以上,尤其核心工业设备选用国外进口设备的项目,投资占比更高。其次,原料成本占比达到30%以上。综合考虑项目建设成本、运行成本等因素,单位立方米生物天然气的制备成本达2.5元/立方米甚至更高。“只有生物天然气的单位成本降下来或绿色溢价形成,才能和化石天然气同台竞技。”
目前,城市餐厨垃圾收运处置基本已实现付费制,但是农业领域尚未建立“谁排污、谁付费”和“谁处理、谁受益”的废弃物有偿处理机制。事实上,农业有机废弃物的处理不仅不能向排污单位收费,通常还要花费成本购买收运废弃物,尤其是对于分散收集集中处理的生物天然气项目,其原料分布散,收储运成本更高,生物天然气的生产成本经常高达2.5—3元/立方米。
“每到九十月,收集秸秆的成本一般是400-500元/吨。大型生物天然气工程如果原料成本超过500元/吨,生产一立方米生物天然气的成本就超过1.5元,没有什么经济效益。”崔彦如说。
商业化是目标
生物天然气具有清洁、高效、可再生、减排四大特征,如何实现商业化发展是产业发展的最终目标。
在中国农村能源行业协会沼气及生物天然气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熊炜看来,多元化的原料保障必然促进适合多种原料协同处置的工艺技术路线的创新、优化和普及;市场化的竞争同样会加速核心装备的研发及创新,引进消化吸收,降低装备投入成本,从而降低项目投资;商业化的运营势必要求生物天然气运营企业从粗放型的生产管理转向科学化、精细化的运营管控。
大会举行了中国农村能源行业协会沼气及生物天然气专业委员会揭牌仪式,谈起未来的规划,该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魏麒元思路清晰:“首先,要形成一批高质量的调研报告和政策建议。今后将通过调研走访、数据分析、政策咨询等方式,形成一批高质量的调查报告,为政府部门制定发展规划、产业政策等提供专业支持。其次,要推动一批行业发展支持性政策落地生效。及时掌握国家各项生物天然气领域政策措施,通过座谈、培训等方式,帮助企业第一时间知悉政策、吃透政策、用好政策。最后,还要建设一批推动行业产业发展的服务平台。在近三年内,我们将要搭建农村能源碳交易指导中心、生物天然气供需对接平台、农村能源专业投融资平台、专业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和生物天然气智库平台。”
会上专门对《干发酵生物天然气工程技术规范》标准进行了研讨。“这是我们推出的国家能源局在沼气及生物天然气行业的首个团体标准和行业标准,第一次站在能源角度上发布标准,将具有里程碑意义。”魏麒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