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洪金
中国石化油田勘探开发事业部总经理
十年来,中国石化国内上游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能源安全新战略为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以全力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为己任,努力推动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始终把提高油气核心需求保障能力作为政治任务,坚持以稳定能源供给将能源饭碗端得更牢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能源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要求深入推进能源供给革命,加大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力度。十年来,国内上游紧密结合国家油气战略规划和公司油气资源禀赋,持续保持高强度投入,加大勘探开发力度,大力实施七年行动计划,统筹增储增产增效。沉着应对低油价和疫情的大战大考,坚定不移顾大局、拓资源、保供应,不断增强能源保障核心功能,为端牢能源饭碗作出了重要贡献。
资源根基不断夯实。我们全力推进高质量勘探,立足渤海湾、塔里木、四川、准噶尔、鄂尔多斯等大盆地大目标,深化“中—中”合作,抓实物探高质量发展,强化成熟探区一体化精细评价,加大新区新领域风险勘探和圈闭预探,取得一批重大突破,特别是在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发现和落实十亿吨级超深层海相大油气田,在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发现和落实十亿吨级陆相页岩油增储阵地,在四川盆地累计探明页岩气地质储量超万亿立方米,十年累计新增石油探明储量11.2亿吨、天然气探明储量2.35万亿立方米。推动内部矿权流转,加强与资源大省战略合作,积极竞标油气新矿权,能源资源不断拓展,资源潜力有效释放。
稳油增气势头良好。我们全力推进效益开发,坚持精细油藏认识、精准部署方案、精攻配套工艺、精算开发效益,持续夯实稳产基础,大力推进滚动勘探与油气藏评价,扩大效益建产规模,盘活难动用储量资源,积极有效扩大提高采收率技术应用,高效建成开发了涪陵、川西、顺北等大油气田,实现了从陆相到海相、从以油为主到油气并举、从常规到常非并重的巨大跨域,油气产量当量屡创历史新高,十年累计生产石油3.67亿吨、天然气2825.19亿立方米。
保供能力更可持续。我们坚持一切开发活动向增加经济可采储量聚焦,加强投资、储量、产量、成本和效益统一优化,强化投资项目管理、全员成本目标管理、SEC储量目标管理和精益管理,与时俱进强“三基”,油气盈亏平衡点、开发成本、百万吨/十亿方产能建设投资大幅降低;加强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加大海外和国内优质资源采购,优化进口LNG结构,加快储气能力建设,资源保障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全方位提升,十年来累计供应天然气4097.5亿立方米,圆满完成供暖季、“迎峰度夏”等重点时段保供任务,有力保障了重点区域和民生用气平稳供应。
实践证明,增强油气自主保障能力,关键就在于立场站得稳、定位把得准、责任扛得实,必须把确保能源安全可靠供应摆在首要位置,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砥砺前行。我们将以更高站位、更大格局、更宽视野,强化底线思维和风险意识,立足于增强国内油气自主保障能力这一战略基点,持续加大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和增储上产力度,积极融入新型能源体系建设,为国家守住原油年产量长期稳定在2亿吨水平、天然气自给率不低于50%的战略底线提供支撑。同时,研究制定极端情况下增产保供策略,加大海外优质天然气资源获取及回运力度,全面提升关键时期能源保供能力。
始终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坚持以向新而行的坚韧将能源饭碗端得更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推动能源技术革命,带动产业升级”“推进能源体制革命,打通能源发展快车道”。十年来,国内上游全力用好科技利器和改革关键一招,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提供了有力支撑。
陆上油气勘探开发原创技术策源地建设扎实推进。我们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充分利用国家油气重大专项、联合基金项目、“十条龙”项目、重大导向项目等科技攻关平台,加大科研投入,加强基础研究,大力推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加强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建设,科技创新驱动能力持续提升。
关键理论技术装备攻关成果丰硕。我们坚持以勘探开发理论创新、认识创新带动油气增储上产,加强成熟探区精细勘探、单点高密度地震、大幅度提高油气采收率、超深层油气高效勘探开发、常压和深层页岩气低成本开发、旋转导向、大型压裂等关键技术及装备攻关应用,在陆相隐蔽油气藏、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藏、页岩气藏、致密油气藏理论认识及勘探开发技术等方面取得新进展,涵盖油气勘探开发工艺工程全产业链的技术装备体系不断健全。
“深地工程”新添大国重器。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向地球深部进军”号召,创新发展深层超深层海相油气勘探开发理论技术及装备,推开超深层油气宝库大门。
东方“页岩革命”高效推动。高效开发北美之外最大的海相整装页岩气田“涪陵页岩气田”,探索出了一条技术自主、装备国产、环境友好、效益优化的页岩气勘探开发之路,引领了行业发展;胜利济阳页岩油国家级示范区建设高效推进,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开辟了资源接替新阵地。
数字化转型步伐显著加快。建成覆盖国内上游油气生产现场的物联网,油气生产信息化平台(PCS)、勘探开发业务协同平台(EPBP)等重点信息化项目加快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不断取得新成效,为油气增储上产赋能效果持续提升。
体制机制更加完善。我们积极顺应能源体制改革大势,全面深化改革管理提效能,助力高质量走出去与高水平引进来,形成了具有时代特征、石化特色、上游特点的管理模式。全面加强现代油公司建设,持续深化三项制度改革,加快推进数智化条件下基层单位劳动组织方式与生产运行模式变革,激发了增储上产活力;加强市场化运行机制建设,大力推进工程“四提”“五化”,加大难动用储量合作开发力度,深入推进一体化发展,凝聚了能源保供合力。
实践证明,创新是能源事业发展的动力,只有通过创新,才能不断增强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核心竞争力,持续提升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能力。我们将聚焦提升核心竞争力,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为遵循,大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抓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领域科技创新,加快构建独有先进的油气勘探开发技术体系,强化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为端牢能源饭碗再添新动力。
始终把绿色低碳发展作为重要方向,坚持以更优能源供给质量将能源饭碗端得更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决控制能源消费总量”“以绿色低碳为方向”“形成煤、油、气、核、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多轮驱动的能源供应体系”。十年来,国内上游顺应绿色低碳转型发展大势,积极稳妥布局绿色低碳产业,大力推进油气与新能源融合发展,坚定不移走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坚决做到“既要绿色发展又要能源安全”。
绿色低碳发展底色鲜明。我们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推进绿色企业行动计划和能效提升计划,加大能源消费结构调整力度,推动油气生产过程低碳化,加强沿江沿黄流域、渤海海域企业环保治理,强化甲烷控排行动和VOCs(挥发性有机物)达标排放治理,编制实施国内上游2030年碳达峰行动方案,实施甲烷控排专项行动,全面推进绿色企业创建,形成“碳中和”原油库、储气库等多个应用场景,建成国内首个百万吨级全流程CCUS(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示范工程—齐鲁石化-胜利油田CCUS项目。
新能源发展提质增效。我们积极推进光伏、风电、地热、余热等新能源开发利用,形成“风光互补”“绿电+CCUS”“余热+”“地热+”等多能互补的集成优化应用模式,打造了国内油气领域首个“源网荷储”一体化智慧能源系统,在构建新型能源体系上迈出更大步伐。
实践证明,绿色低碳发展蕴藏着强大的发展动能、巨大的增长空间。在“双碳”目标下,油气生产企业必须积极拥抱能源消费革命,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我们将牢牢把握绿色化、低碳化这一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加快传统油气、新能源、绿色低碳产业融合,争当绿色低碳发展标杆,以油气业务发展的“含绿量”提升能源保供的“含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