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企业概况
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井下作业公司(原四川石油管理局井下作业处)成立于1964年,是毛主席生前唯一视察过的石油基地。目前在四川、重庆、新疆、内蒙古设有8个作业基地,作业队伍46支,用工总量2941人,男员工2562人,女员工379人,平均年龄42岁,管理人员1045人,操作员工1896人,一线作业人员占比64.5%。作为荣获2022年度成都市健康企业的十五家企业之一,该公司于2021年启动健康单位创建工作,随着健康工作的不断深入推进,形成了“1245”健康企业建设创新成果。
二、“1245”建设创新成果
“1大主题”:以“共建共享、全员健康”作为健康企业的建设主题,核心是以大健康为中心,立足企业员工、健康管理流程全覆盖,与地方政府、社会团体、医疗机构及油服企业共建共享,形成维护和促进健康的强大合力,实现更高水平的全员健康。
“2大路线”:路线一:严格对照集团公司、四川省健康企业建设验收标准统建,逐项开展对标分析、查漏补缺,夯实健康基础。路线二:围绕所属压裂、固井、连油、机械、油化五大专业实际需求,以创新为动力,构建健康环境,改善优化健康服务保障,不断促进健康水平提升。
“4大板块”:健全管理制度、建设健康环境、完善服务保障、营造健康文化。
“5大特色”:结合各专业健康危害因素特点,形成压裂酸化防护、固井作业除尘、连油拆安控险、机械降温吸尘、油化产研防护“5大特色”。
三、建设典型做法
(一)组织保障切实有力
一是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建立健康企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配备专(兼)职健康管理人员,编制《健康企业建设方案》,明确健康企业建设“三年计划”,将建设工作分解为4类52项168个点并落实责任部门,定期召开健康企业推进会细化落实建设措施确保阶段性目标按时完成,确保“事事有人管、件件有落实”。
二是健全制度全员参与。发布《员工健康管理实施细则》《职业健康管理实施细则》《病媒生物防制管理制度》等20余项健康规章制度,采取健康问卷、知识答题等措施,发动全员积极参与健康企业建设。建立健康企业建设专款专用工作经费,依法与员工签订劳动,按时足额为员工缴纳工伤保险保费,投保大病保险。初步构建"以人为本、全员参与、共建共享”的建设格局。
(二)深化健康环境建设
一是打造标准化施工作业环境。按照“三标一规范”要求规范各施工现场和后勤生产车间,配备基础医疗物资和环保设施,作业环境、设备设施工效学符合相关要求。开展专项作业环境改善工作,通过移动视觉Al安全预警系统、自动供液控制系统、排气降温系统等智能化设备的应用,加速了传统设备与智能化设备的转换,持续减轻员工劳动强度。
二是生产环境布局合理。工作场所生产区、非生产区和辅助生产区分区明确、布局合理,环境干净整洁,实施垃圾分类,区域的目视化标识齐全醒目,基地内全面控烟,打造区级“无烟单位”。
三是基础设施完善。厂区道路硬化平坦,整洁卫生,无违章搭建。在办公生活区域提供健身房,配备跑步机、椭圆机、划船机、卧推架、动感单车等健身器材,建立健身活动中心,涵盖桌球室、乒乓球室、瑜伽室等健身活动,积极营造“热爱运动,健身强体”的环境氛围。设立心理咨询室、母婴室,加强心理疏导,关心关爱女工。
四是打造健康食堂建设。参照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B级评分标准,推行砧板、刀具生熟分类。以“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为目标,由专职营养师精心设置每日菜谱。设立“营养健康角”,开展三减三健、平衡膳食、光盘行动等健康知识宣传,放置测量体重、腰围和血压等指标的工具,引导员工平衡饮食。
五是做好区级“无烟单位”建设。党员干部带头控烟、禁烟,开展监督检查,做好督促提醒,倡导健康行为方式,大力营造无烟办公环境。共享绿水青山,垃圾桶桶身清晰地印有具体收集垃圾的类别,并以图形方式列举了可投入的垃圾名称,便于员工准确投放,养成主动分类投放的行为习惯。
(三)优化健康管理服务
一是完善健康管理服务体系。制定员工年度健康检查计划,实行全员差异化健康体检,使体检项目更具针对性。为2941名员工建立“一人一档” 健康档案,适时开展健康讲座,为员工提供健康咨询,传授健康知识,引导员工改善不良生活方式,实现主动健康管理。
二是强化职业健康管理。定期开展主要负责人和专职健康管理人员职业卫生培训,并通过卫生行政部门考核取证。开展职业病危害场所定期监测和评价,落实31个职业病危害作业场所的定期监测和14个点位的日常监测,对不符合的检测点位及项目落实整改。合规开展职业健康监护,对1117人开展年度职检,因听力和血压等身体原因确诊职业禁忌的员工,及时调整岗位,保护员工身体健康。
三是积极推动健康干预。公司员工年龄老龄化趋势明显,平均年龄42岁,患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精神类疾病等中高风险人员占比11%。主动建立单位、医院、家庭健康干预“三道屏障”,开展全员健康风险测评、心理测评,对中高风险员工建立健康“小档案”,制定个性化的干预方案,实现 “一对一”健康指导。截止2023年3月,中高风险人员持续减少,高体重、高尿酸、高血脂、脂肪肝等异常指标人员分别降低3.5%、3.5%、3%、2.6%,员工健康状况持续改善。
四是深化落实健康服务保障。全面推进智慧健康小屋建设,配备健康检测一体机、按摩椅、AED(自动体外除颤器)等设施,与员工管理系统健康数据共享互通,配有专业管理人员及咨询医生,实现常态化健康检测、在线问诊、驻点诊疗、应急救护、知识宣教等健康服务功能,与医疗机构设立绿色医疗服务通道,保障突发疾病和工伤员工得到及时有效救治。
(四)营造健康文化
一是树立健康理念、传播健康文化。开展《职业病防治法》的宣教活动,组织职业健康传播作品的征集工作,开展“职业健康达人”评选,经过职业健康素养问卷海选、职业健康知识答题选拔、单位推荐、部门评选、公司审定,最终评选 23 名“职业健康达人”并在公司网站进行表彰奖励,2人获评成都市“职业健康达人” ,形成人人重视职业病防治工作的浓厚气氛。“职业健康达人”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宣传职业健康防护知识,积极号召并带领同事加强身体锻炼,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
二是丰富员工业余体育和文化活动,定期组织乒乓球、羽毛球、广播操比赛,开展演讲、摄影、书法、云走长征路等活动,增强凝聚力,促进企业健康文化建设。
三是生产基地配置完善的健康基础设施,健身活动中心内设乒乓球室、桌球室、瑜伽室等健身活动场所,配置椭圆机、划船机、综合训练器等11类健身器材。组建摄影,书法,羽毛球,跑步6大类兴趣活动小组,组织开展辩论赛、乒乓球、篮球、户外拓展等17类文体活动,积极营造"人人热爱体育,快乐健身强体"的健康文化氛围。
四是开展“两癌”筛查,筑牢妇女健康防线。征求员工对体检医院的意见建议,新增甲状腺功能、肿瘤标志物筛查,不断优化体检套餐,增设母婴室、瑜伽室,努力提升女工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五是常态化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建立年度健康培训计划,邀请市疾控、医院专家医师定期开展心脑血管疾病、心理疾病等健康讲座,联系红十字会、蓝天救援队进行AED操作、心肺复苏急救知识等应急救援培训,利用“报、册、网、端、屏”等媒体平台进行宣贯,开展健康知识、职业健康素养答题、健康企业建设感知度调查等健康促进活动,有效落实“防、治、管、教、建”五字策略,累计举办职业卫生培训、健康大讲堂等健康主题宣讲活动30余场,惠及员工及承包商累计四千余人,指导员工做好健康管理的第一责任人,营造关注重视职业病防治的良好氛围环境。
六是积极参与社会环境营造,切实履行社会责任。在捐资助学工作中,对口帮扶学生十余人;响应社会号召开展青年志愿者、疫情防控志愿者服务;持续开展“学雷锋”系列活动,引导广大员工积极践行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生活,充分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
四、推进成效
(一)员工健康素养持续提高
通过职业卫生知识培训、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世界高血压日及食品安全宣传周等健康文化宣传,让广大员工知晓职业卫生工作的必要性,使更多的员工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同时更加关注自己的健康,并自觉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实现健康的自我管理。
(二)员工健康总体水平提升
近三年职业健康检查种均未发现疑似职业病患者。通过健康风险评估、健康促进干预方案和有针对性的健康体检项目,确保了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近三年企业非生产性死亡数量逐年下降,深受公司干部职工的好评。
(三)建设健康企业助力提质增效
随着员工整体的自我防护和保健能力提高,因伤病原因导致的缺勤率明显下降,公司医疗费用支出明显减少,间接提升了公司经济效益。并且随着作业环境的显著改善,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公司效益显著提升,实现了企业增效、员工增收。
五、经验启示
伴随社会老龄化的加剧,与社会结构的变革和转型,面对工作压力与日俱增和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员工对健康的渴望激增,企业建设要坚持“为员工办实事,为员工办好事”,只有当员工切实感受到幸福感、获得感,当健康方面的“急、难、愁、盼”得到解决,才能获得公司员工的支持,促进企业长期健康的发展。
持续完善HSE体系中健康企业管理要求,把健康风险管理纳入双重预防机制建设,深入开展全员健康风险辨识。将员工健康素养纳入安全环保履职能力评估,完善评估标准。重视各类职业病、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工作,组织开展多样的文体活动,丰富员工业余文化生活,增强员工的集体荣誉感和凝聚力。
健康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工作,是持续提升员工健康素养的重要措施。公司将进一步强化健康教育,以员工需求为导向,以突出特色为主线,持续提高健康管理水平,为公司健康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做更大的努力。
(本文选自“2023全国健康企业建设特色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