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中国海油勘探开发数据湖平台二期全面启用。勘探开发数据湖是支撑中国海油数据治理和数智化转型的数据汇聚平台、数据治理平台、数据基础服务平台,本次升级后,将进一步有效保障数据要素高效流通,实现成果数据共用共享,持续赋能海洋油气增储上产、降本增效、绿色安全。
勘探开发数据湖是个什么“湖”?
勘探开发数据湖平台对中国海油上游业务约4.9亿条数据资源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和共享,以此为基础,搭建“勘探开发协同研究平台”,推动研究设计方式从线下转向线上,从分散转向协同,从依靠人工经验转向智能辅助转变,目前可支持勘探、开发、钻完井等专业104个研究场景在线研究,减少90%科研数据收集时间,提升了研究精确度。
本次升级做了哪些提升?
勘探开发数据治理自2020年四季度启动以来,构建了中国海油油气全业务覆盖统一的数据资产目录,系统盘点了上游系统现状、数据资产和业务情况。勘探开发数据湖二期在此前的基础上,对平台底座、治理工具和服务能力进行了全面提升,建设了面向勘探开发多元数据类型的湖仓一体架构,彻底打破数据孤岛,实现了海洋油气全业务领域数据统一管理、共享应用。
油气勘探方面:通过关键技术攻关研究,初步形成了全链条、数字化、智能化技术路线。建成人工智能应用研究平台,实现了人工智能测井解释和砂岩薄片智能鉴定等智能化应用。测井解释时效提升90%以上;
砂岩薄片智能鉴定系统鉴定的精准度可达到90%,相当于一位传统肉眼鉴定模式下拥有10年鉴定经验的专家,而鉴定效率却是人工鉴定的25倍。
油气开发方面:构建“地下-井筒-工程”可视化研究环境,打开油藏“黑箱”,形成一体化全生命周期数字孪生体,实现全专业数字化交付,科学研究、决策效率提升30%。构建油气开发方案研究全专业协同数字化业务流,实现多专业业务活动有机衔接、成果数据自动流转,相比传统人工传递方式,大幅缩短油气开发方案研究周期10%以上。构建勘探开发一体化协同研究工作环境,推动油气方案研究数智化升级,实现多专业协同降本增效,支撑油气田上产稳产。
钻完井方面:海上钻井“辅助驾驶”速度快、质量优。引入智能驾驶理念,基于多模态数据和人工智能-机理模型结合的算法,实现钻速优化、井下异常检测、钻井参数路线导航等功能。海上“天眼工程”更高效更安全。打造了具有实时感知、超前预警、联动处置和系统评估等新型安全能力的风险检测综合平台,实现了“人员、井筒、设备”关键安全检测以及从被动人工抽检到AI智能检测的作业流转。
工程方面:发布“深海一号”能源站-浮式设施实时动态孪生系统,基于现场监测系统数据和中长期海气预报数据,构建了具备“监测数据-机理模型-预测评估”浮式平台孪生系统开发新模式。相关技术和成果已推广至亚洲首艘圆筒型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海葵一号”。
数智化转型是破解海上油气田开发高投入、高风险、高技术难题的重要手段。“未来,我们将加快生产方式转变和管理模式创新,加速培育发展海洋能源新质生产力,逐步建成以作业现场少人化、研究设计可视化、生产运营协同化、经营决策科学化为目标的海上智慧油气田。”中海油研究总院董事长、总经理田立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