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云官方入口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企业新闻>> 内容

聚焦亏损企业治理 | 吉林何以展新颜

来源:中国石油报 | 日期:2024-9-23 15:05:04 | 访问:次 | 字号:

广袤而富饶的黑土地,孕育着希望与收获。

一甲子耕耘, 吉林油田于能源转型的大潮中破浪,于扭亏脱困的泥淖中突围——

吉林何以展新颜

亚洲最大陆地采油平台——吉林油田新立采油厂16号大井丛平台。吕殿杰 丁磊 摄影报道


初秋的查干湖畔,水草丰茂,银鱼穿梭,沙鸥翔集。吉林油田新立采油厂16号大井丛平台,抽油机起伏,光伏板向阳,大风车逐风,与波光粼粼的湖面交相辉映。

在60余年的勘探开发中,吉林油田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推动东北全面振兴作出了重大贡献。近年来,随着国际油价宽幅震荡,叠加老油区开发矛盾日益突出,吉林油田一度陷入亏损的泥淖。站在转型发展的十字路口,吉林油田该做何抉择?

困则思变 应变则通

用变革拉走“五座大山”

会战,深深烙印在吉林油田发展基因里。

1959年9月29日,扶27井油流喷涌,喷出了我国首个浅层整装油田,揭开了吉林油田开发的序幕。

1970年,上万名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和解放军官兵迅速集结,一声声浩浩荡荡的劳动号子划破长空,响彻松花江畔。

通过这场“70会战”,吉林油田原油年产量从几十万吨迅速上升到百万吨。石油人奋力开发,石油驱动着东北地区重工业快速发展。

会战,究其本质,是一场大兵团参与的战役——集中优势兵力,在短时间内实现“从0到1”的突破。

这种开发方式,在我国大部分油田初创时的开发效果极为明显,也奠定了我国油气产业发展的坚实基础。然而,随着开发程度的不断加深,外部环境发生剧烈变化,吉林油田实现效益稳产的形势愈发严峻。

——资源品位差。吉林油田地处松辽盆地边缘,是典型的低渗透、低丰度、低产出“三低”油田,剩余资源以超低渗透、超低丰度、薄油层的致密油气为主,资源品位愈发变差。

——原油稳产难。60余年不间断开发,让地下储采比严重失衡,原油自然递减率逐年上升。囿于区域限制,很难再找到新的资源接替,几乎到了“无米下锅”的境地。

——投资收益低。资源劣质化加剧,原油百万吨产能建设投资远高于股份公司平均水平,导致同样生产1桶油,吉林油田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与投资。

——成本费用高。吉林油田历经多次重组整合,但人员依然存在结构性失衡,人工成本高企,桶油成本居高不下。

——历史包袱重。随着时间的推移,资产折旧、矿区费用等支出持续增加,以往大而全的建矿模式成为油田健康发展的掣肘。

从历经产量攀升、创造百亿元利润到产量不断下降、连续7年严重亏损的“冰火两重天”,身负“五座大山”的吉林油田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举步维艰。

“小油田还有出路吗?”“老油田还有希望吗?”……人们对吉林油田的明天充满疑虑。

要用什么样的理念来引领发展?面对发展之问,吉林油田明确了突围方向。

吉林油田深刻认识到,亏损治理的本质是一场发展理念、发展方式的深刻变革。只有通过转观念,才能走好新时期转型发展再创业之路,开辟第二增长曲线。

资源劣质化是必然趋势

推动老区重心由“采油”向“找油”转变

纵观世界油气勘探开发史,一个盆地的勘探开发大多会经历由优到劣的过程。

资源劣质化是必然趋势。这既是客观规律,也是催生技术进步的动力。譬如大洋彼岸的页岩革命,也正是在看似不可能经济有效开采的资源中找到了新的接替。

既然原油不再滚滚喷涌,那就主动去找油。

松辽盆地南部,是吉林油田采油区集中地,员工习惯称之为“松南老区”。“吉林油田完全成本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勘探开发理念没有跟上形势的转变。”吉林油田相关业务负责人表示,资源品质较好的松南老区始终是吉林油田发展的根基和效益载体。

吉林油田在重新审视松南老区主力油田的剩余资源状况后发现,尽管早期开发的扶余、红岗、新立等中高渗及优质低渗油田动用储量占比达到56%,阶段产量占比也接近一半,但目前剩余储量丰度仍然大于50万吨/平方千米。

老区,依旧大有可为!要实现松南老区的效益稳产,就必须从根本上转变认识,破解资源、投资、成本、技术和效益的困局。既要从战略高度有序落实增储上产资源,又要在重塑老油田效益稳产新模式上下大力气。

吉林油田聚焦老区二次开发效益导向,着力守住效益稳产基本盘,高质量推动SEC储采平衡工程,编制3年储采平衡方案,确定四大区带勘探开发一体化研究模式,重新把注意力集中到油藏研究上来。

水驱是油田最为常用的开发方式。但在吉林油田,紊乱的地下流场让传统“水驱”变得越来越艰难。

随着长岭气田的深入开发,其产出的天然气中伴有浓度约23%的二氧化碳,为吉林油田开发“三低”油藏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碳驱”。

CCUS成为吉林油田开发“三低”油藏的撒手锏。经过30余年探索攻关,吉林油田形成了陆相油藏CCUS-EOR全产业链配套技术系列,建成国内首个全产业链、全流程CCUS-EOR示范项目,在CCUS产业链中站稳“C位”。

“在最先试验的黑79小井距区块,核心区的采收率已提高25%以上,产量比水驱提高6倍,相当于又发现了一个同等规模的油田。”吉林油田副总工程师兼二氧化碳开发公司经理黎政权表示。

与此同时,吉林油田针对常规方式建产效益差的问题,攻关形成了以“大平台集约化建产+新能源降本+两化转型”为核心的建产新模式,采收率大幅提升,实现了低品位资源的有效动用。

在吉林油田“驻龄有术”的妙手下,今年前7个月,松南老区原油产量超计划15.4万吨,老区块产出新成果,效益稳产工程实现了新突破,松南老区以往难动用的资源正在向效益开发重新聚拢。

找到支撑成长的第二增长极

快上川南打赢增储上产创效攻坚战

松南老区已年近“古稀”,若没有新生力量及时补充,吉林油田可持续增长的产量势头恐难以为继。

必须加快找到支撑成长的第二增长极,成为吉林油田上下的共识。

在明确发展方向后,2021年,吉林油田收获了一场“及时雨”——四川盆地川南大足—自贡西部矿权流转到吉林油田。

自此,吉林油田攻坚啃硬的主战场开始“战略南移”。

“川南唯有高效推进,才能体现流转区块的使命和地位;唯有效益建产,才能体现区块流转的价值和作用,真正为油田整体高质量发展赢得时间和空间。”对于川南流转区块的价值,吉林油田相关业务负责人充满期待。

在陌生的环境下,挑战接踵而至。从东北到西南,吉林油田要面临空间的变化,更有时代与勘探对象的跨越——地面上从广袤的松嫩平原转移到崎岖多山的西南丘陵,地下目标则从熟悉的白垩系原油转战到陌生的志留系常规气与页岩气。

这意味着,进入川南,在原油开发上积累了丰富经验的吉林油田一切都要从头再来。

时间不等人,机会不等人。乘着建设川渝千亿立方米天然气生产基地的东风,吉林油田坚持常非并举、多层系立体勘探开发的部署思路,第一时间成立川南效益建产专班,组织15个单位保持150人精干队伍在川,整合资源、靠前指挥、快速决策,加快关键工程按节点运行,全力推动配置区勘探开发工作,确保资源落实、效益建产、快速上产。

针对深层页岩气埋藏深、靶体薄等特点,吉林油田组建多专业一体化攻关团队,围绕气藏精细描述、工程技术配套及降本增效3个关键方面开展攻关与实践,在铂金靶体精准定位、体积压裂2.0工艺等关键核心技术上实现了施工参数的持续提升。

在实现技术突破的基础上,吉林油田把效益优先的观念也从松南带到了川南。通过深度优化方案设计,实现源头控投降本;通过优化简化套管材质、分区开展高性能水基钻井液试验、升级清洁化工艺技术等一系列技术,吉林油田在川南地区单井累计降本200万元以上。

如今,吉林油田川南新区已累计外输商品气数亿立方米。川南效益建产正式驶入“快车道”,将成为吉林油田整体效益提升、成本控制的重要力量。

不孤立发展任何一种新能源

绘就油气与新能源融合发展绿色画卷

来自土地的馈赠,从不止于地下。仅在吉林省西部,风光资源加在一起的可装机容量就达到1.15亿千瓦。而我国最大单体水力发电工程水上三峡工程的装机容量仅为2250千瓦。

吉林,远比想象的更有能量。一大批传统电力企业、新能源装备制造企业纷纷选择在这里加码投注。吉林油田也正式将新能源业务纳入“十四五”规划中,从战略和战术上重新布局未来发展方向,开始大力发展新能源。

作为传统油气田企业,在新能源的蓝海里,吉林油田又该以什么样的姿态跑步入场?

“我们的优势在油气,所以我们不能孤立地发展风光或者任何一种新能源。”吉林油田领导班子形成共识,立足油田实际,思深益远,谋定而后动,给出了“产油气+发绿电”的答案,其核心依旧是效益。

打造井场蓄能站——

由于风光发电的不稳定性,往往需要通过储能设备,将发电高峰时多余的电暂存,待发电低谷时再释放。其代价是增设储能设施带来的高成本。这让吉林油田从一开始就摒弃了大规模建储能的思路。

那么,新能源发电的波动性与油田开发要求供电稳定之间的矛盾如何化解?

每一个井场都是调峰站。吉林油田有7000多口井采用间抽生产,在发电高峰时段,间抽井保持生产;在发电不足时,间抽井关闭生产,减少电力消耗。

在此基础上,吉林油田还探索了单井罐躲峰填谷加热、机泵间开、注水间注、天然气伴热间运等措施,有效利用风光产生的“垃圾电”,大大降低了用电成本。

建设地热开发零碳站——

地层之下,油气的流动往往伴随着热量的交换。吉林油田利用区域内丰厚的地热能资源,借助废弃的老井,探索建立地热模式的“零碳”示范区。

已有近40年开发史的英台采油厂,可采储量的采出程度已超过90%,仅依靠原油上产难以实现效益开发。去年以来,吉林油田在英台采油厂方52区块优选4口长停井,进行热储层射孔取热采灌试验。截至目前,方52区块通过两采两灌模式实现地热水循环利用,替代站场全部加热炉负荷,年可节约天然气141万立方米、节约运行费用185万元。

未来,吉林油田还将持续拓展中低渗储层地热资源应用,扩大余热利用,在内部替代取得效果和保障收益的前提下,逐步进军对外供暖市场。

构建“绿能”合作网——

吉林油田位于吉林省“陆上风光三峡”核心区,新能源业务发展与地方产业政策高度契合。油田通过借力乘势,不断延展自身的新能源“绿色版图”:规划与其他企业合作建设气电打捆新能源项目,推进“气电+新能源”项目建设;与吉林石化公司联手打造中国石油能源超级盆地“吉林版”,“300万千瓦+绿色氢氨醇”一体化基地建设蓝图已经绘就……

可以预见,吉林油田将通过油气与新能源融合发展,实现供能结构由油气向油气热电氢综合能源转变,全面建成绿色低碳新型油田,为集团公司建设基业长青的世界一流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贡献力量。

经营业绩逐年向好、绿色低碳转型屡有新突破、核心功能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在“三驾马车”奔腾向前的牵引下,吉林油田正向着建设壮美百年油田的破茧成蝶之路疾驰、狂奔!(记者 余果林 王珊珊)

    相关文章
  • 开云官方入口2025年—版权所有
  • Email:397438663@qq.com.cn | 管理员QQ:397438663 | 最佳分辨率:1920px * 1080px 以上 | 推荐使用IE8以上和Chrome版本浏览器
  • 京ICP备05050779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764 |门户地址

  •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