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云官方入口
Baidu
map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行业标杆 >> 内容

石油赤子——记中国石油第二届“感动石油人物”王德民

来源:中国石油报 | 日期:2024-10-8 15:58:16 | 访问:次 | 字号:

“做,就要做一辈子,才有可能成功。”9月25日,在中国石油第二届“感动石油人物”颁奖典礼上,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德民这样分享自己的人生感悟。观众雷鸣般的掌声响彻现场,激荡着精神的共鸣。

石油赤子——记中国石油第二届“感动石油人物”王德民

王德民在颁奖现场。张旭 摄

“我是学石油的,党和国家培养我,就是要‘多出油’。”87岁的王德民院士面容清癯、气质冷峻,只有在谈起石油时才滔滔不绝,眉宇间恍然露出一股少年英气。耄耋之年的他依然每天“打卡”上班,心里只装着一件事:为油田、为石油多做贡献,让石油产量再往上“翘”!

64年前,他是敢于挑战世界权威的实习技术员

“新的大油田,问题特别多,世界上没有书本可照搬,用国外的技术是不行的,我们必须要用自己的技术。”如果说,当年王德民成功创造“松辽法”,展现了他惊人的科技才华,不如说,拥有中国独立自主的实用技术是他毕生坚持的科研初心。

王德民出身于高级知识分子家庭,自小家境优越。父亲留美学医,曾任北京同仁医院副院长;母亲是中国籍的瑞士人,在北京高校任教授。在他出生5个月时,正值“七七事变”。童年时期,战乱成为他最刻骨的记忆,“国家不强大就会被欺凌”的意识,深深地印在他幼小的心里。

1955年高考,9门课程全部优秀的王德民被北京石油学院录取。临近大学毕业,东北传来了松嫩平原发现特大油田的喜讯。王德民热血沸腾、兴奋不已。国家缺油,学石油的就要到最大、最难的油田去。

他回绝了母亲委婉的挽留,放弃了学校让他留京工作的机会,在分配志愿书的第一栏郑重地写下“党的需要,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第一志愿”,第二栏则直接填报了松辽油田,也就是现在的大庆油田。

大庆油田会战十分艰苦,上面盖的是天,底下铺的是草原。1960年8月,王德民来到油田,被分到了测试组,住进了四处漏雨的牛棚。时值大庆“测压会战”,目的是弄清数百口生产井的地层压力。然而,国际权威的测压法“赫诺法”并不适用。测压的偏差,将影响这个大油田下一步的开发方针和部署。

中国得有自己的测压法!王德民默默发起攻关。

白天,他和工人们上井摇绞车,一起10余次徒手拉动100多斤重的绞车,进行着强体力劳动;晚上七八点钟,他回到牛棚,不顾又累又饿,自学热传导数学、水力学、俄文,直到凌晨两三点钟。遇到难题,他会半夜走2公里路,穿越大片苞谷地去图书室借阅资料。图书室的工作人员被他感动了,他成为“一个不管是几点钟都能借到书的人”。

在苦苦研究了100多天之后,王德民找到了突破方向,又经过废寝忘食的持续攻关,终于在1961年的除夕之夜冲破最后一道屏障。他成功推导出中国第一套、世界第三套不稳定试井测压公式“松辽法”。经检验,精度比当时国际权威的“赫诺法”提高两倍,既简便又高效。这一方法目前还在大庆油田持续应用,累计测试超百万井次。

那一年,王德民仅仅24岁,刚刚大学毕业6个月。

30年前,他是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石油开采专业第一人

院士登记表里这样评价王德民的工作:“这些工艺,都是世界上油田开发意义重大、难度最大、工艺最先进的技术。”

“我们搞科研、搞创新,不是为了得奖,而是用科学技术解决实际问题。”“松辽法”的成功,激发了王德民对科研的浓厚兴趣。从那时起,国家需要、油田需要,成为他科研攻关的最大动力。

继“松辽法”后,他研发的钢丝起下的分层测试技术,使我国石油分层开发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研制和推广我国自己的偏心配水器和配产器,有力扭转了大庆油田当时“两降一升”的被动局面。

进入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他牵头研制出“限流压裂法”,可一次压开20至30个乃至70个薄油层,使低渗透层变成了可经济开采的油层。

他组织化学驱油技术的攻关和应用,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化学驱的商业性开采。1996年,聚合物驱油技术在大庆油田实现工业化推广。目前,大庆油田三次采油连续22年产油量超千万吨,累计产油超3亿吨。

一项项成果,有力推动了我国砂岩油田开发技术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在王德民几十年的科研生涯中,他先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国家发明奖二等奖3项,国家发明专利24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90余篇,出版著译作5部;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被国际石油工程师协会(SPE)授予终身会员荣誉。

“他始终关心的、跟我强调的就是3件事:一是增加油田的储量,二是提高油田的产量,三是降低油田的成本。”王德民的儿子、大庆油田同井注采项目经理部经理王研这样说道。

2016年,国际小行星中心命名委员会将210231号小行星命名为“王德民星”,以褒奖他对国际石油开采技术的卓越贡献。

星耀寰宇,当王德民成为石油人眼里“夜空中最亮的星”时,他正苦苦攻关下一项技术。作为中国油田分层开采和化学驱油技术的奠基人,荣誉、成果、专利并不能成为王德民的兴奋点,他一直认为“下一个比前面的重要”,无论是科技攻关还是个人发展,都要“往前看、往前走”。

如今,他是坚持每天工作12小时的敬业“80后”

“我很着急,不是有点着急,是很着急,特别着急。”为了多出油、多产油,为了老油田延展青春,87岁的王德民只争朝夕!

每天早晨,他错开上班等电梯的高峰,8时15分准时来到办公室,开始一天的忙碌。16时,是王德民雷打不动的电话时间,了解项目进展、核对每个数据、布置下一步工作……担心影响司机师傅正常下班,他一到17时30分便准时回家,到家后再思考工作到半夜……

为了完成高强度的工作,他每天坚持健身15分钟以保持体力,极少外出交际,生活高度自律。

大庆油田石油开采条件复杂,攻克“无人区”的全新技术,既需要有甘冒失败风险的勇气,又需要有“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坚韧。

退休后20多年来,王德民在普遍认为“不可能”的质疑声中推进四次采油攻关。四次采油,连教科书都不曾讲过原理,其核心问题是国际上认为的废弃油藏如何经济有效开采。

“大庆油田地下含水率越来越高,采上来100吨液体,98吨都是水。”王德民解释,“我们开发出同井注采工艺,在井下进行油水分离,只采石油不采水,成本降幅巨大。”

2017年,在大庆油田已关停13年的区块,王德民和他的团队研发的“井下油水分离同井注采”工艺进行了小规模推广试验。2020年年底,这项工艺顺利通过验收。目前,这一技术已在大庆油田3个试验区进行工业性试验。大庆油田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实现了四次采油,已经废弃的油藏重新焕发出生命力。王德民期盼着这一技术的推广应用,能引发一场“全国老油田复采的大变革”。

“这个题目非常大,涉及地面、地下、采油等诸多领域,属于一体化联合攻关。在还能干的时候,我想多干一些。”王德民说。

退休后,王德民本可以回到北京,但大庆的未来是他割舍不下的挂牵。他说:“我在大庆工作64年,它占据我的生命70%还多的时间。我看着它从荒原一片到高楼林立。我希望油田更加兴旺,让城区的户户灯光照亮经济繁荣的未来。”

汩汩而出的石油承载着他的人生梦想和报国之志。

王德民时常会提起自己高中所在的“吴运铎班”。被誉为中国“保尔·柯察金”的吴运铎来到他所在的中学,作了长达7个小时的报告。当时台下的16岁少年听得泪流满面。“把一切献给党”深深扎根在少年心里。

择一事,终一生。眼前的王德民满头银丝,目光专注,平静的语言难掩背后的热望:“不管碰到什么困难,都要干一辈子。只要我的身体行,你说我能停吗?”

64年的科研人生,有顺境,也有逆境,王德民心底始终有一个声音:“我知道我能做到。如果我停下来,那就是最大的自私。”

感 言

科学研究没有止境,是值得我们用一生去热爱的事情。只有热爱才能执着,才能有不懈的动力。看准了国家所需,就干一辈子,不管中间有多少困难,都要干下去。

石油开采行业很复杂,只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超越。要“学以致用”,学要为国家所用。几十年科研下来,我学习的领域兼跨数学、仪表、机械、化学等20多个学科和专业。凡是大庆需要的,我就努力学;凡是采油工作用得上的,我就努力学。即使在今天,我还是不停地学习。

大庆油田是很难开采的陆相油田,要解决出现的新问题,就要采用新技术,要敢为人先、放胆前行。坚持创新精神,在科研上敢闯无人区,把“没希望的”变成“有希望的”、可行的。大庆油田的65年就这样走过来,也会这样走下去。

有时候我的脾气很“急躁”。科研不能按天算,要按小时算,白天干不完,夜里也要研究!为老油田延展青春,我在与时间赛跑,我会一直干下去。(本报记者 刘波 通讯员 王大鹏)

Baidu
map
    Baidu
    map

  • 开云官方入口2024年—版权所有
  • Email:397438663@qq.com.cn | 管理员QQ:397438663 | 最佳分辨率:1920px * 1080px 以上 | 推荐使用IE8以上和Chrome版本浏览器
  • 京ICP备05050779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04764 | 门户地址

  •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