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储运行业跨界创新大有可为
——对话中国工程院院士黄维和
金添 摄
经过20年的发展,我国油气储运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已经跻身世界第一方阵。
油气储运设施通过灵活改造和建设,可以为氢能、绿色甲醇、液氨等提供运输手段。
未来,天然气的“兜底保障”作用将尤为突出。天然气可以有效解决可再生能源不连续、不稳定的问题。
编者按:随着西气东输等长距离油气长输管道的建成及应用,我国的油气储运行业取得了长足进步。近年来,全球能源需求不断增长和能源结构深度调整,给我国的油气储运行业发展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挑战。如何构建新型能源管输体系以适应新的形势,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成为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记者:我国油气储运行业发展可从西气东输工程中借鉴哪些经验?
黄维和:西气东输工程途经的地质地貌、人文环境复杂程度和工程规模堪称世界级。为此,中国石油在集中优势力量的同时,联合国内冶金、机械制造、工程建设等领域优势企业和科研机构进行系统协同攻关。在努力提升工程建设能力的同时,加快装备、材料等国产化进程,创新性地解决项目建设的一系列难题,推动了我国管道工业整体技术进步,带动了冶金、材料等相关领域发展,管道建设能力和技术水平得到极大提升。西气东输工程开启了我国油气储运行业全新体系的建设,为后续西气东输二线、三线、四线等管线建设坚定了信心、积累了经验,为我国四大油气通道建设奠定了基础。经过工程投产以来这20年的发展,我国油气储运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已经跻身世界第一方阵。
记者:油气储运设施建设在我国建设新型能源体系中可发挥哪些作用?
黄维和:天然气发展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产运储销等各环节,储运是其中的一个环节。西气东输解决了天然气的运输和部分储备问题,有力推动我国天然气产业大发展。但当前我们仍面临着长时储存能力不足等调峰问题,这都是发展中的问题,需要时间来逐步解决。
在新型能源体系建设中,包括风光等可再生能源,面临的问题将更复杂。通过西气东输项目,我们可以看到:一是产业链的发展需要系统性创新,新能源发展过程中要重视短板研究。二是储运对产业发展起到关键作用,当前新能源储能技术和能力不足是制约发展的瓶颈。三是新型能源体系建设将是传统化石能源与可再生能源融合发展的过程,要充分发挥各种资源禀赋和设施的优势。油气储运设施通过灵活改造和建设,可以为氢能、绿色甲醇、液氨等提供运输手段。
记者:未来,在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过程中,天然气将扮演什么角色?
黄维和:在传统能源向新能源转型过程中,天然气不仅仅是“桥梁”,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将会是长期伙伴关系。特别是在可再生能源不连续、不稳定的问题上,天然气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未来,天然气的“兜底保障”作用将尤为突出。天然气可以有效解决可再生能源不连续、不稳定的问题,可以说,天然气给新能源发展提供了一个选项。因此,在“双碳”目标下,探索天然气与新能源的融合发展是未来的方向。通过有效融合,既能发挥出天然气的优势,又能实现可再生能源有效开发利用。随着数字化、智能化进程加快,天然气的利用也会变得“更聪明”、更高效和更清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