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连线“深海一号”作业平台时强调,建设海洋强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任务。要推动海洋科技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把装备制造牢牢抓在自己手里,努力用我们自己的装备开发油气资源,提高能源自给率,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2021年6月25日,“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气田在海南岛东南陵水海域正式投产,这标志着我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能力全面进入“超深水时代”,实现了从300米向1500米超深水挺进的历史性跨越。“深海一号”是我国“由海向陆”、保供粤港澳大湾区和海南自贸港的主力气田,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深海一号”的建成投产,正是我国油气行业加大科技创新、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的缩影。在这背后,中海油研究总院科研人员功不可没。
记者:首先感谢米总接受本刊记者的采访。研究总院是中国海油面向全球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的综合性研究机构,被称为中国海油“最强大脑”,请您介绍一下研究总院在中国海油“能源报国”使命中的职责和定位?
米立军:研究总院现有1300多名员工,其中300多名博士、700多名硕士。业务范围涵盖国内外勘探地质、开发评价、钻采研究、提高采收率、基本设计、深水工程、安全评价、环境评价、节能评估、信息技术、战略规划、非常规及新能源研究等方面,是人才、技术高度密集单位。
中国海油是国务院国资委直属的特大型国有企业,承担着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任。研究总院是中国海油的战略规划和决策支持中心、科技创新和技术研发中心、技术服务和成果转化中心、高端人才培养和储备中心,要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任务中,发挥好科技创新的龙头引领作用。
记者:3年前,习近平总书记对国有企业部署的重大政治任务——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正式开启。作为中国海油三项制度改革的试点单位,研究总院这3年出实招、出真招、出新招,不走过场、不做虚功,取得了可圈可点的骄人成绩,请介绍一下你们采取的具体措施和取得的实际成果。
米立军: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强调要坚定不移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着力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研究总院的改革是大势所趋、国家所望、企业所求三者的叠加。
这3年,研究总院作为中国海油5家三项制度改革试点单位之一,以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使命,锚定打造海洋石油工业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从优化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到实施“职级分离、评聘分开、精准激励”为核心的科研机制改革和三项制度改革,再到锚定重点领域工作实现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改革1.0、改革2.0、改革3.0,交出了一份优秀的答卷。
我们细细剖析中国海油建设中国特色国际一流能源公司的战略部署,明确1个“目标”、4个“加强”、2个“贯穿始终”和3个“标志性”的工作思路—找准改革的“下刀”之点。
全力服务国家油气增储上产,将下属勘探研究院和开发研究院合并,成立勘探开发研究院,以勘探开发一体化思维,全面增强海上勘探开发能力;成立非常规研究院,加快构建陆上非常规勘探-开发-工程-生产-体化,助力中国海油从常规向非常规、从海上向陆上跨越;瞄准能源转型趋势,成立新能源研究院,全面负责新能源产业技术研究,为中国海油实现从传统油气向新能源的跨越提供坚实技术支撑;面向数字化转型,成立勘探开发数据资源中心和元宇宙能源创新工作室,为中国海油实现从传统管理模式向现代化、数字化、智能化跨越提供有力保障……
优化机构设置和职能配置后,具体举措随之出台。2021—2022年,研究总院历经试点、试行到全面推行,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目标,聚焦重点攻关项目实施“揭榜挂帅”,放权赋能激发项目长和研究团队的积极性、创造性。在“揭榜挂帅”启动大会现场,《秦皇岛29-2油田开发可行性研究》作为重点项目进行了项目长选聘。39岁的机械资深工程师侯广信成功“揭榜”。揭榜人不再受职务、职级、职称、资历等门槛限制,能者可以跨级上岗,真正做到了“英雄不论出处,谁有本事谁揭榜”。一旦成功挂帅,项目长就将获得项目的选人用人权、绩效考核权、研究自主权、经费执行权,真正“当家做主”。对于因不可抗力或不可预见等因素造成创新失败的项目,由发榜单位组织专家进行评估,宽容非主观因素的研究失败、探索性失误,让挂帅者心无旁骛,勇往直前。
当论资排辈被打破,更多的年轻科研工作者获得了更大舞台。而对资深科研工作者来说,油然而生的是危机感,纷纷站出来与年轻人竞争。由此,科研活力被空前激发。“揭榜挂帅”实施以来,共有231名专家参与111个项目揭榜竞聘。目前,研究总院已经形成了包含23个制度细则在内的整套“揭榜挂帅”制度体系,提供了可借鉴、可推广的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模式。随后,聚焦基础性、紧迫性、前沿性、颠覆性科技创新领域,研究总院“赛马”机制跃然而出。重点针对实施过程中存在技术路线不确定、成果产出存在风险的攻关研究,由两组或多组科研团队同步攻关,过程中分阶段考核,优胜劣汰。针对关键技术攻关,通过两支以上的队伍开展竞争性“赛马”研究,将进一步提高关键研究攻关成功率,加速关键核心技术成果产出。目前,研究总院有三个课题已经开展“赛马制”攻关,成果值得期待!
记者:在这场力度空前、影响广泛、触及每一名干部员工个人利益的改革过程中,一定会遇到很多阻碍和困难,你们是如何突破阻力、攻克难题的?
米立军:改革的核心毫无疑问是人,解决人的问题,激发人的能动性,是重点,也是难点。研究总院紧紧围绕“人”这一关键变量,立足科研特色,以“职级分离、评聘分开、精准激励”为核心,全面开展三项制度改革。这次改革力度之大史无前例。“全体起立”竞聘,64个中层干部岗位共有150多人次报名竞聘,平均2-3人竞争一个岗位,有6个岗位超过6人竞争,有2个岗位多达8人竞争。共提拔任用中层干部25名,5名由中层副职提任到中层正职,20名新提任到中层副职。
中层干部的平均年龄由48岁降低至45岁,新提任20名中层副职中35岁左右占比35%,管理序列干部年龄结构达到了集团公司的要求。各级领导班子新老搭配合理,专业分布均衡,经验与活力兼具,结构得到明显优化,有利于发挥领导班子最大效能。
这次改革涉及“帽子”“票子”“面子”,是难点中的难点,改革的成功,与发挥党的领导作用密切相关。党委充分发挥了把方向、管大局、促落实作用。一出现新情况,马上就开党委会讨论,关键的那两个月共召开了13次党委会,经常讨论到晚上八九点。
为保证改革过程公开、公平、公正,我们充分发挥党的领导作用、职代会民主决策作用、专家专业把关作用、派驻纪检组监督作用,在竞聘环节邀请集团公司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外部专家、纪检人员和员工代表共同打分,做到方案设计合理到位、思想动员充分到位、执行公平保障到位、制度规则配套到位,把竞聘全过程放在阳光下。
研究总院企业文化是—守正创新、担当作为。而“让担当者担当,为担当者担当”这12个字为研究总院践行企业文化创造了良好的基础环境。支持、重用、保护愿担当、敢担当、真担当的干部,为担当者撑腰,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勇于直面问题,这也使改革进行得更加顺畅。
对职级下调、有情绪的员工,我一一谈心,向他们坦诚交底:只有想干事、敢干事、能干事,总院一定会给予干事创业的舞台。
记者: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命脉,研究总院是如何吸引、留住和培养人才,最大程度发挥科研人员的创新能力,并让更多的创新成果迅速转化成生产力的?
米立军:研究总院的三项改革为各类人才搭建了成长和干事创业的舞台,也促使总院形成了科学合理的人才梯队。优化岗位序列设置,在原有管理序列、技术序列基础上增加业务序列,三个序列实现纵向贯通、横向转换,拓宽了员工发展通道和成长空间;完善职业发展机制,建立差异化的综合考评体系和积分制晋升办法,从制度上放宽对优秀青年人才进步速度的限制,实现了优者快、平者慢、劣者退;健全优胜劣汰机制,以合同管理为核心、以岗位聘任管理为基础、以绩效考核为标尺,建立各岗位层级3年调整和退出机制,实现了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
我们还将“全体起立”竞聘延伸到专业室主任、首席工程师、岗位经理三类岗位,平均每个岗位2人竞争,最激烈的岗位有8人竞争。改革后,专业室主任平均年龄由44岁降到40岁,35岁左右的占34%;岗位经理平均年龄38岁,35岁左右的占52%。中层干部队伍优化的同时,后备力量同步强化。
研究总院良好的科研环境,吸引了众多外部高层次人才,进一步补齐人才短板。围绕新能源资质建设、数字化转型,通过社会招聘和专业猎头公司,近两年引进高水平人才12名。加强引才平台建设,积极通过海外引才、卓越工程师试点、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高端平台,近两年储备高层次人才37名。我们还专门设立了高端人才薪资序列,面向全社会广纳贤才,已经有两位新能源领域专家加入总院,加强了总院在这一领域的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目前,研究总院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3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4名、新世纪百千万工程国家级人选3名、中国海油集团公司两级专家65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61名。已完成优秀年轻科技人才库建设“235”计划,共有第一梯队20人、第二梯队30人、第三梯队50人。
记者:当前,全社会都是在关注“碳达峰、碳中和”和绿色发展,中国海油已于今年6月29日正式发布了以“零碳愿景、赋能未来”为主题的“双碳”行动方案。在中国海油“双碳”行动中和绿色发展中,研究总院扮演着什么角色?如何从科技领域推动中国海油“双碳”目标的实现?
米立军: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是全球共识,能源转型势不可挡。“双碳”目标是中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中国海油“双碳”行动方案也给出了明确的减碳路径:力争2028年实现“碳达峰”,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新能源等非化石能源产量占比超过传统油气产量占比,全面建成世界一流清洁低碳综合能源产品和服务供应商。
研究总院紧跟能源转型趋势,于2021年7月成立了新能源研究院,以“核心是电、关键是网”为思路,聚焦新能源产业重点,助力中国海油海上风电、光伏发电等绿色低碳业务的快速发展。
在机构精简、扁平化的改革要求下,专门成立一个独立的新能源的研究机构,充分印证了研究总院对新能源的重视程度。并且我们是开放的,对外积极和高校、兄弟单位等开展联合攻关,面向社会广纳新能源领域的人才。
前不久,中国海油与广东省发改委、壳牌(中国)和埃克森美孚(中国),签署了大亚湾区CCUS集群研究项目谅解备忘录,拟共同建设中国首个海上规模化碳捕集与封存集群,储存规模可高达1000万吨/年。该项目技术方案由我们新能源研究院牵头联合系统内多家单位共同承担。围绕陆上捕集、陆上首站、海上运输、海上工程、封存方案、钻采方案及海上地质选区等多个环节开展了10余个专题攻关,为大亚湾区CCUS工作的推动奠定了重要基础。
坐落于海南省东方市西部海域的海南CZ7海上风电项目,总规模1500MW,是中国海油首个独立开发的大型集中式海上风电场,新能源研究院承担了该项目的前期研究工作,对风电场的风资源测评、工程方案设计及经济性评价进行开展全方位的工作。这是中国海油新能源转型的明星项目,也将成为研究总院在新能源研究领域的标志性成果。
研究总院目前在风能、氢能、温差能等新能源的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这将为中国海油新能源事业的蓬勃发展注入新的动能,为中国海油“双碳”目标的实现贡献科技力量,为实现石油行业绿色发展跨越释放最大能效。
记者:近几年来研究总院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哪些重大科技成果?我国海洋石油的科技水平在世界处于什么水平?就全球范围来说,目前海洋石油领域中还有哪些技术瓶颈亟待突破?
米立军:近年来,中国海油重大科研成果不断涌现,屡屡出圈,其中,少不了研究总院科技工作者的一份贡献。
全球首座10万吨级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深海一号”,以3项世界级创新、13项国内首创的技术实力(研究总院贡献2+7),实现了超深水油气资源的有效开发;亚洲第一深水导管架平台“海基一号”建设完工,标志着我国深水超大型导管架平台工程建设成套关键技术创造了亚洲领先水平;我国首个自主研发的浅水水下采油树系统投入使用,实现了我国浅水海域水下模式从“0”到“1”的突破;研究总院牵头起草的中国海洋钻井技术领域首部ISO国际标准《石油与天然气工业海洋隔水导管下入深度与安装设计》正式发布……
10年来,研究总院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9项,国家技术发明奖4项;获得的集团公司和各类省部级奖项共计217项,获得孙越崎能源科技优秀青年奖等个人奖项9人次。截至目前,拥有有效授权专利1435个,计算机软件著作权779个,拥有标志性技术59项,涵盖石油地质、地球物理、开发、钻采、工程、水合物、规划经济、信息技术8个专业方向。
在全球海洋石油技术领域,我们的勘探开发、钻完井水平与世界基本同步,但在300米以上的深水工程领域与世界最高水平有10到15年的差距。
目前,我认为在全球海洋石油技术领域,最亟待突破的是全电全水下全智能油气生产系统。据我了解,这个项目已经有全球的科学家、研究机构及开云网页版在线登录网站官网正在进行试验,一旦成功,油气生产、油气分离可以全部在水下完成,打破水深界限,这必将给海洋石油行业带来颠覆性革命,这个项目应该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尘埃落定,我们拭目以待!
记者:下一步,研究总院将在哪几个方面发力,力争取得更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
米立军: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挺进深海、进军深地、探索深空、守卫深蓝的进军号角已经吹响,挺进深海就是给中国海油下的军令状。我们的勘探开发要向超深层拓展,对深海盆地地质结构要重新认识,要用“向前、向专、向一体化”思路,多发现万亿油气田,用实际行动践行海油人“碧海丹心、能源报国”的使命担当。
目前,我国的海洋石油技术,在水下生产系统、半潜式生产平台等领域仍存在“卡脖子”风险,稠油、低渗、深水等勘探开发瓶颈技术仍需攻关突破,这也是研究总院未来的发力点。当前,我国创新发展正在从数量积累向质量提高跃升,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下一步,我们要继续攻关标志性技术、取得标志性成果、培养标志性人才,把总院建设中国特色国际一流能源研究院,更好地服务中国海油高质量发展。这也是我们对总书记“加快科技自主创新,加快进军深海步伐”嘱托的响亮回应。
记者:您大学毕业后就在中国海油从事勘探工作,一干就是36年,成长为一个地质学博士、海洋石油勘探专家,如今又成为科研队伍的领军人。您认为,央企的科研人员特别是青年科研人员应如何实现自己的梦想和抱负?
米立军:在大庆油田星火变电所学习后我深有感触,由石油精神、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孕育而生的“星火精神”的核心是“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作为央企的科研人员,尤其是青年一代,要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要有家国情怀。首先,要树立为祖国“加油争气”的远大目标,练就过硬本领,潜心钻研“卡脖子”技术,力争取得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其次,要有高境界、大格局、宽视野,有不怕吃苦、不懈努力、不讲条件、不计得失的良好心态,祖国的需要就是我们的职责所在。要时刻保持“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奋斗姿态,牢记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努力成为党和国家能源事业发展的合格建设者和优秀接班人,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勇立潮头,阔步新征程!